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9 / 100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9 / 100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電廠,只可惜了日本人的狼性野心,導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一切建設理想

化為泡影,成了紙上談兵的存在。

「龍澗」的誕生,在台灣電力公司成

立後,才得以順利進行,民國

41

9

月銅

門工程處成立,象徵遭逢風災與戰火摧殘

的木瓜溪沿線各電廠,即將重獲新生點亮

燈火。

1954

年木瓜溪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

的進行中,甫完成美國聯邦墾務局為期一

年實習,也就是後來成為台電第五任總經

理的朱書麟工程師,來到水簾壩工區現勘,

並對於日本人為何稱此地為「瀧見」相當

好奇,詢問了隨行的工務段段長李啟瑞:

「李兄,高坡上的瀑布是怎麼一回事,你

是否已上去勘查過?」,就這樣的一個念

頭驅使,造就出了東臺灣最大,遠東落差

最高的水力發電廠。

民國

44

年龍澗工程處掛牌成立,由

這座水力發電廠的發想者朱書麟先生擔任

首任工程處處長,龍澗發電廠自此從理想

的紙圖化為實際存在的建築。民國

48

4

21

日發電廠即將竣工之際,總統蔣中正

特別從銅門發電廠前來視察工區,更搭乘

臺車進入還是施工現場的龍澗地下廠房中

視察,如今總統蔣中正坐過的木椅已成為

重要文資保存在龍澗發電廠宿舍中。施工

期間也有諸多官員來訪龍澗,便可了解龍

澗發電廠的計畫受到舉國矚目。同年

6

6

日龍溪壩排洪閘門完全關上,開始蓄水,

海拔

1,276

公尺的溪水開始往海拔

384

尺的龍澗地下廠房沖下,隆隆聲響中宣告

龍澗工程竣工並開始發電。

可惜好景不常,龍澗發電廠一竣工,

就有接踵而來的挑戰必須應對,受制於龍

溪壩所在溪谷的地質,讓龍澗發電廠一完

工就時常碰到大壩攔不到水無法滿載發電

▲ 孫運璿先生曾順著清水第二發電所的鋼管路階梯,徒步

進入清水發電廠。

07

YUAN

MAGAZINE

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