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司-源雜誌

十年磨一劍 ︱ 臺澎海纜成 就綠色未來 纜 臺澎 海 纜/ 澎 湖嘉 義故 事 ▼交個樹木朋友,以樹為﹁嘉﹂︱來嘉義樹 木園找尋﹁綠親戚﹂ ▼無盡神山,漫步在雲端︱從阿里山林鐵到 特富野古道 ▼頂頂有茗湖孕自然︱阿里山頂湖記事 ▼思想起嘉義公園 ▼重現百年前的時代風華︱徐嘉彬與花磚的 相遇 ▼究竟﹁我是誰﹂︱塩田千春與高更 ▼中年人的愛情,是常保青春的特效藥 ▼比較與知足,看到更好的自己 ▼南投唯一鄒族部落久美復振沉睡的文化 ▼樹仔腳社區藝術 ▼貍老酥的日常碎碎念︱節約能源 ▼捲起團圓相聚的滋味包入慎終追遠的情懷︱潤餅 ▼讀者回響 ▼ 串接臺澎海纜之手︱台電公司輸變電工程處中區施工處 ▼ 天人菊澎湖荸薺與大烏龜的相遇︱台電尖山發電廠 www.taipower.com.tw ISSN 1026-2423 No. 152 關 懷 社 會 點 亮 台 灣 2022 Y U A N M A G A Z I N E 03-04月 ▼

街景一隅 方雯瑩 Vicky Fang繪 yuan magazine 關 懷 社 會 ˙ 點 亮 台 灣 母親的名,叫做臺灣 這裡有我們共同成長的記憶 請您疼惜這款情 來寫臺灣的故事 臺灣很美 人民善良、勤奮、堅強、樂觀 這裡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是咱永遠的故鄉

澎湖是距離臺灣最近的離島縣,擁有豐沛的自然資源及地質景觀,也是擁 有綠色能源的低碳島。臺澎海纜加入輸配電系統,臺灣可輸送電力至澎 湖,減少澎湖使用燃油的高成本發電,降低碳排放量,同時也可以在澎湖 擁有充沛的風能及太陽能時,將電力回輸臺灣共享。臺灣與澎湖間的海纜 已經不單單只是一條纜線,更是乘載著澎湖「低碳島」願景,開啟綠能發 電新紀元的希望纜線。 串聯低碳網路 臺澎海纜 Editorial Note 編輯手扎 Call for Papers 徵稿資訊 期數 專題 截稿日期 153期 基隆故事 4月20日 154期 臺中故事 6月20日 各專欄單元亦歡迎投稿,相關注意事項請見封底裡來稿說明。

POWER 樂幅 04 十年磨一劍臺澎海纜成就綠色未來 文、圖/台電公司嘉南供電區營運處運轉組 10 串接臺澎海纜之手— 台電公司輸變電工程處中區施工處 文/編輯部 圖/台電公司中區施工處 16 天人菊澎湖荸薺與大烏龜的相遇─ 台電尖山發電廠 文、圖/台電公司尖山發電廠 臺灣島遊 18 交個樹木朋友,以樹為「嘉」— 來嘉義樹木園找尋「綠親戚」 文、圖/容容 28 無盡神山,漫步在雲端— 從阿里山林鐵到特富野古道 文、圖/王新偉 38 頂頂有茗湖孕自然—阿里山頂湖記事 文/楊永雯、黃秀仍 圖/楊永雯、陳坤上 01 編輯手扎 CONTENTS 目錄 中華民國85年1月1日創刊 中華民國111年03-04月第152期 封面設計—集思創意 封面題字—徐永進 封面提供─方雯瑩 Vicky Fang 發 行 人—曾文生 總 編 輯—徐造華 主 編—沈宜蓉 編輯助理—陳思蓉 發 行—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審議委員會 地 址—100臺北市羅斯福路3段242號副樓10樓 電 話—(02)2362-0285 傳 真—(02)2362-0944 網 址—https://www.taipower.com.tw 編輯企劃—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地 址—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2段27號29樓 電 話—(02)8809-5688#239或152 傳 真—(02)8809-5066,8809-5098

節約能源 93 貍老酥的日常碎碎念─節約能源 文、圖/貍老酥 好食便當 94 捲起團圓相聚的滋味 包入慎終追遠的情懷─潤餅 文、圖/貓尼先生 96 讀者回響 46 思想起嘉義公園 文、圖/余益興 52 重現百年前的時代風華— 徐嘉彬與花磚的相遇 文/林蔓禎 圖/林蔓禎、徐嘉彬 62 究竟「我是誰」—塩田千春與高更 文/鄭芳和 圖/徐浩登 同心源地 74 中年人的愛情,是常保青春的特效藥 文/張靜安 圖/編輯部 82 比較與知足,看到更好的自己 文/墨客 圖/編輯部 86 南投唯一鄒族部落 久美復振沉睡的文化 文、圖/Na'U 90 樹仔腳社區藝術 文、圖/廖壬戊 152 MAR/APR. 2022 3-4 月 • 雙月刊 NO. yuan magazine 關 懷 社 會 ˙ 點 亮 台 灣 投稿專用—zoe@tri.org.tw 《源》網址—https://www.tri.org.tw/page/yuanl 美術設計—集思創意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8797-7333 印 製—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電 話—(02)2915-0123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539號 中華郵政臺北雜字第5557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04 MAR 2022 POWER YUAN MAGAZINE 十年磨一劍 臺澎海纜成就綠色未來 文、圖/台電公司嘉南供電區營運處運轉組 樂幅

民國110年10月30日凌晨4點,臺澎海纜正式加入運轉,歷時6年規 劃,10年建造,連接臺灣與澎湖兩端電網系統的成功連線,也象徵 澎湖綠能發電的時代來臨。 自民國94年台電公司完成「臺灣澎湖間海底電纜供電可行性初步研 討報告」後,即開始臺灣與澎湖間海纜的工程。花費了16年的時 間,以58.8公里的海纜跨越臺澎間臺灣海峽的急流,連接9.1公里的 陸纜,最後不負使命達成全線長度共約67.9公里的臺澎海陸纜。 臺澎海纜於民國110年10月22日晚間進行168小時的系統加壓,10月29 日順利完成加壓測試。10月30日(六)凌晨4點臺灣系統和澎湖系統正 式合聯,併入系統正式運轉,開啟臺灣本島與澎湖兩地電力系統合 聯運轉的里程碑,而臺澎海纜同時也是臺灣第一條跨越本島與離島 的特高壓海底電纜。 能源轉型緣起 臺澎海纜的初 衷 隨著全球暖化的腳步加速到來,為減 緩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氣候造成的影響, 西元1992年聯合國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 綱要公約」。臺灣除了原本就屬於海島型 國家,較易受全球氣候變遷之衝擊影響外, 亦負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有維護地球環境之 責任,因此臺灣於民國104年7月立法完 成《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訂定溫 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並追求國家永續發 展。 而為配合政府政策,台電公司開始投 入綠能產業,除了因應未來綠電大量生產 後之併網需求,也為能源轉型政策奠定基 礎。民國110年台電公司通過綠能第一期 計畫,訂於112年期開發總裝置容量131 千瓩(MW) 之再生能源發電系統,含太陽 光電、陸域風電及地熱發電等能源類型。 對澎湖來說,不論是觀光服務或漁 民國110 年 10 月 30 日凌晨 4 點,臺澎海纜正式加入運轉。 05

業活動,凜冽的東北季風一直是在地經濟 活動的阻礙,東北季風不僅使當地漁民必 須面對嚴峻的海象,也大幅減少觀光客冬 季到訪的意願,而在這樣的不利情況下, 台電公司逆向思考看到了改變的機會,一 直以來被視為澎湖經濟發展阻礙的東北季 風,意外成為風力發電開發的試驗場所。 其實早在民國89至94年間,台灣電 力公司就已經成功地在白沙鄉中屯村陸續 商轉八部風機(每部容量裝置600瓩), 而這項電業的變革,也為苦於凜冽東北季 風困擾的澎湖,翻轉操作利用風力發電, 為綠能開發帶來一線曙光。再生能源的開 發使澎湖漸漸成為綠能低碳島,而台電公 司在低碳島政策中扮演舵手的重要角色的 同時,並積極地興建臺灣與澎湖間的海纜。 臺灣與澎湖間的海纜不僅可使臺灣將 電力輸送至澎湖,減少尖山發電廠的壓力; 同時也能將澎湖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經 由海纜輸送至臺灣,臺澎電網的形成,象 徵綠能世代的來臨。 兩島一線 海纜的設計與規劃 臺澎海纜成為臺灣與澎湖電網系統連 結的關鍵纜線,這條纜線從民國94年開始 設計與規劃,其中線路工程經台電輸變電 工程處細部評估後,考量既有海纜遭遇障 礙物分布、海底地形地質、水深、潮流及 氣象等條件,規劃自雲林台子村海岸向西 南西方向沿外傘頂洲北側、經澎湖水道繞 過「香爐嶼保護區」及人工漁礁後,最後 連接至澎湖尖山發電廠的鄰近海岸。 其中海域部分採用單芯交連聚乙烯絕 緣電纜 (XLPE)630mm2,分為南北兩路 徑,長度約為 58.8 公里。臺灣側海纜上岸 點以XLPE 2000mm2 陸纜引接至北港#37 號鐵塔,距離約為 8.8 公里,澎湖上岸點 至澎湖一次變電所則尚有約 0.3 公里之陸 纜,全線長度共約 67.9 公里。在電纜線路 方面,導體絕緣量測、外被覆絕緣導體量 測、滲水試驗、對相試驗及接地系統等試 驗相對重要,另外臺灣~澎湖16 萬1 仟 伏特海纜線路設計、製造及安裝統包採購 工程,則是臺灣首次辦理的特高壓海纜線 路系統,而海纜的監視系統警報點的設置, 對台電公司來說更是一項新的挑戰。 台電嘉南供電區營運處會同輸變電工 程處經過數次討論會議,研討出一套介接 海纜監視系統,挑選出15點的數位點(DI, Digital Input) 及8 點類比點(AI,Analogy Input) 作為重要監視點,並協調相關部門 及中區處人員,做離線測試(Off-line Test) 及線上測試(On-line Test)。嘉南供電區營 運處分別於民國110年9月23日及10月 13日,在澎湖一次變電所控制室及台子村 機房完成測試任務。台電公司在設計與規 06 MAR 2022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劃第一條海纜時,不僅不斷提升自我專業 知能,同時運用創新思維,不斷的協調磨 合測試,同心同力群策群力一步步解決困 難後,終於完成了海纜的規劃。 遭遇卡關危機 施工策略的靈 活運用 然而即使海纜工程已經做了完善的規 劃,在施工時仍然面臨不少危機。在工程 上,澎湖冬季有強勁的東北季風,伴隨嚴 苛的海流,使海纜於冬季時無法進行施工, 台電公司與施工單位協調施工方式,調整 於在水流較穩定的時節作業。 竣工檢查 系統運轉的前哨站 臺澎海纜工程在克服重重困難後終於 完工,完工後系統的測試及檢查,可以說 是正式運轉的大體檢,系統的運轉測試及 維持,由台電嘉南供電區營運處負責,而 在正式運轉前,針對輸變電設備把關,找 出缺失積極改善。 在竣工檢查的過程中,發現澎湖為海 島地區,海風挾帶鹽分侵蝕設備,易造成 鏽蝕現象,在與廠商協調精進防範措施後, 即立刻將材質更換為不鏽鋼或改採用船舶 底漆加強。 另外相關變電設備於民國103年便設 置於澎湖一次變電所,靜待海纜通電後加 入系統,在往後的送電測試中,為了確保 操控安全,並加快完成合聯,澎湖一次變 電所於民國109年增加合聯遠端操控,可 由新營區域調度中心(ADCC) 遙控啟動使 台電嘉南供電區營運處電纜組會同中區施工處辦理點交。 海纜修復之海事工程工作前的工具箱會議。 07

用,以建立啟動備援機制,並且每年均另 外安排時間檢查,確保系統正常運作。 海纜設備位處臺灣及澎湖兩端,澎湖 一次變電所運維人員除須執行例行性的維 護工作外,頻繁來往臺灣及澎湖兩端相關 設備之竣工檢查,更是不在話下,離島交 通來往及人員的協調溝通,辛苦之處備為 艱辛。 而臺灣端的海纜設備則位於雲林縣台 子村,設置貨櫃機房( 包含海纜監視系統), 及上岸人孔內海陸纜等,相關機電附屬設 備;澎湖端亦有設置海邊上岸人孔等,相 關機電附屬設備,及澎湖一次變電所內部 三套海纜監視系統主機( 包括外傷偵測、 溫度偵測及故障定位),因該設備為台電 公司首次設置之特殊設備,人員亦無相關 維護經驗,故此,台電公司於澎湖地區成 立澎湖一次變電所,並在三年內不斷的歷 練學習,提升運轉維護人員的穩定性,最 終,運轉維護人員由初次接觸設備的不熟 悉感,磨練出能夠獨立檢查系統、找出問 題的能力。 網外變網內 四端連線盯場臺 澎系統合聯 臺灣與澎湖電網系統為兩個獨立系 統,為使臺灣與澎湖兩系統能夠順利合聯, 並降低異頻合聯造成尖山電廠發電機組衝 擊,台電公司於澎湖一次變電所建置自動 合聯設備應用於電網合聯,此一自動合 聯設備也是台電公司首次嘗試,此一創新 電力技術系統,不僅可降低人工手動操作 可能發生的人為失誤,造成設備損傷和發 電機組跳脫,同時也開啟了變電所建置能 自動同步合聯設備應用於電網合聯的新技 術。 在經過不斷的事前沙盤推演後,台電 公司評估凌晨4點為臺灣與澎湖地區負載 電力最穩定時段,此時間操作合聯對澎湖 供電影響最低,且若發生問題亦有餘裕時 間可緊急進行復電操作,故此合聯作業於 民國110年10月30凌晨3時,便開始著 手進行合聯的前置工作。為完成國家建設 重要任務,供電處石吉亮處長、蘇啟昌副 處長及嘉南供電區營運處劉國才處長、鄭 凱中副處長、賴國英主任持守嚴謹態度不 敢鬆懈,合聯前夕就進駐新營調度中心督 臺灣及澎湖兩端均設有海纜相關機電附屬設備,可偵測海纜 外傷、溫度及故障定位。 08 MAR 2022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導,以期工程的最後一哩路能順利完成。 最後透過視訊連線高雄中央調度中 心、新營區域調度中心、澎湖一次變電所 及尖山發電廠四端,讓特地前來的主管利 用視訊系統連線「盯場」,隨時注意兩端 系統合聯過程中的變化,在合聯的過程中, 所有單位都緊盯每一個數值並確認符合相 關標準,確保設備安全無虞可加入系統, 歷經1個多小時的試驗,終於在凌晨4點 時順利完成合聯,成功連結臺灣與澎湖兩 端電網,「臺澎電網」的成形,讓澎湖電 網從「網外變網內」,也開創臺灣電網發 展歷史新猷。 著重運轉、維護迎接綠能發電 的新紀元 臺澎海纜成功合聯運轉後,緊接而來 的重點就是臺澎海纜系統的運轉與維護, 嘉南供電區營運處承接臺澎海纜運轉與維 護的使命,不管是機器設備的維護或是系 統操作的訓練,甚至於對系統的弱點再發 現等等,都需要不斷精進與調整,才能找 到最佳運作模式,完成台電公司成為卓越 與永續發展的企業使命。 隨著臺澎海纜正式加入系統,臺澎之 間系統合聯,表示臺澎間具備雙向輸送電 力的能力。臺灣可輸送電力至澎湖,減少 澎湖使用燃油的高成本發電,降低碳排放 量,同時也可以在澎湖擁有充沛的風能及 太陽能時,將電力回輸臺灣共享。台電公 司配合國家能源政策積極發展再生能源, 臺灣與澎湖間的海纜已經不單單只是一條 纜線,更是乘載著澎湖「低碳島」願景, 開啟綠能發電新紀元的希望纜線。 台電公司王振勇副總( 左3) 及尖山發電廠歐致誠廠長( 右3) 帶領同仁於尖山發電廠慶祝合聯成功。 利用四端視訊進行會議溝通。 09

臺澎海纜的合聯,是台電公司近20 年來的重大輸變電工程之一。 10 MAR 2022 POWER YUAN MAGAZINE 串接臺澎海纜之手 文/編輯部 圖/台電公司中區施工處 台電公司輸變電工程處 中區施工處 樂幅

用電纜串接臺灣與澎湖 澎湖是距離臺灣最近的離島縣,擁有 豐沛的自然資源及地質景觀。冬季強勁的 東北季風,讓澎湖成為全臺灣第一個擁有 風力發電機的縣市,從七美,到中屯一期、 中屯二期。然而,澎湖的電力並非全由風 力機組的發電供給,而是透過尖山發電廠 以燃油發電機組供電。燃油發電的成本高 昂,成為了台電公司想要積極調整的計畫, 希望將澎湖併入臺灣電力網絡之中。另一 方面,澎湖地區有計畫的進行風力機組的 設置,朝向澎湖低碳島的目標邁進,更提 高臺澎海纜的需求。 民國94年,臺澎海纜完成初步可行性 報告,民國97年完成環境評估,民國100 完成工程發包,台電公司輸變電工程處中 區施工處,是負責工程的專責團隊,面對 公司交付的責任,深知在過程中,必定要 克服許多考驗,更有多面向的利害相關者, 需要耐心、理性的溝通協調。最直接需要 甚麼樣的距離,需要花費16年的時間才能走完?甚麼樣的工作,是挨家挨戶去拜訪討罵? 又是甚麼樣的工程,為了讓居民安心而不斷溝通說明?這,是臺澎海纜建造的歷程縮影, 也是臺灣輸變電線路網的重大里程碑。臺澎海纜的連接,從此臺灣、澎湖電力供輸成為網 內一家,這一路走來相當艱辛,遭遇的反對及困難沒有間斷過,台電公司如何用理性、相 互尊重的態度,持續溝通牽起這條線路?故事,從近期最夯關鍵字「綠色能源」說起。 傾聽及面對的,就是地方民眾的聲音,而 這一點,中區施工處早在工程進行前就已 著手規劃。 第四工務段檢驗員賴柏良進到台電的 第一份工作,就是每天一早跟著當時的主 管來到雲林台子村漁港邊,挨家挨戶的拜 訪當地的漁民,向他們溝通臺澎海纜工程 的施工規劃,不論是在地養蚵的人家,近 海遠洋捕魚的漁家,在地生活的民眾,看 到他們是台電的人,立刻就是一陣抱怨與 謾罵,甚至吃上閉門羹也是家常便飯。為 了拉起溝通的管道,他以自身的釣魚經驗 為話題,竟開啟了部分居民心裡的那一道 鎖。 「大家擔心的,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 海洋生態,沒有保護好這裡的環境,不要 說施工期間,對這靠海吃飯的居民來說, 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 海纜布線工程,需要先行對施工區 域進行地質調查,事前掃海,以及施工海 民國94年 民國103年 民國107年 民國100年 民國105年 民國109年 民國97年 民國104年 民國108年 民國102年 民國106年 民國110年 6 1 6 2 3 1 4 5 臺灣~澎湖161kV海底電纜工程事紀 11 可行性初步研討報告 工程事紀 年度 路線劃定許可 第 條海續佈放 臺灣端近岸沙洲浚挖 通過環評 第 條海纜佈放 第 條海纜登陸臺灣 海續統包採購案決標 第 、 條海纜佈放 海續完成交流耐壓試驗 第 條海纜運抵臺灣 第 、 條海纜佈放 臺灣端穿越海堤推管 臺澎海纜合聯完成

域的淨空,都必須先取得合法施工權利。 如此一來,原本在這片海域進行海事作業 的漁民不得進入捕魚,沿岸的蚵農也無法 養殖蚵苗,對於生計的影響甚鉅,他們是 反對海纜工程的最大族群。況且,把那麼 大的一條海纜放入海中,有沒有電磁波、 對海洋生態有沒有影響?工程執行完畢之 後是他們是否還能回到這片海洋捕魚?漁 民、蚵農們,懷著深深的疑慮,內心相當 抗拒。 台電公司了解漁民們的擔憂,除了向 漁業署申請停止海纜施工範圍之專用漁業 權外,並給予合理補償。漁民、蚵農的生 計得到保障,確實感受到台電有誠意的溝 通,並願意協助解決民眾的困擾,於是反 對、抗議的聲量越來越小,海域工程才得 以開工。 回想起那段每天被抗議的日子,檢驗 員莊佳隆說:「那時每天進到工地,都不 知道今天是否有陳情抗議的民眾,他們來 了,當天的工作又沒有進度,現場工作人 員同時要面對無法進行工程及群眾抗議, 每天出門工作都是煎熬。」。 好不容易獲得進場施工權利,還需面 臨天氣因素的考驗。首先,臺灣冬季有著 強勁的東北季風,船隻作業往往避開此一 階段。工期大約集中於清明到中秋這段暖 和炎熱的季節。每一段海纜,在深海布線 的時間大約需要3個星期左右,施工團隊 必須掌握每段「可能的好天氣」,搶在惡 劣天氣來臨之前,儘速完成海纜的放置。 太平洋海面在暖洋時期常有颱風成形,常 常是既快速又強烈,每次船隻出海進行作 業,都是一場與氣候的搏鬥,團隊同仁回 想起某次在海上鋪設海底纜線時,工程進 度大約到一半,卻發現天氣瞬間轉變,風 大浪大造成船身劇烈晃動,團隊同仁首先 加強機械、工具等器材的固定,並視風浪 情況決定是否收回海纜準備靠岸。所幸風 浪終於平息,船上作業人員的驚嚇與擔憂, 海底纜線的下放過程。 監視螢幕中海底纜線的明管放置於海床上。 12 MAR 2022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才得以紓解。 離岸作業的生活包含許多不便,例如 食物、生活空間的限制,這些都必須靠自 我調適去排解。最讓同仁頭痛的,是要在 網路訊號不穩的海中央,站到船上的最高 點高舉手機尋找微弱的2G訊號,把當日 的工程進度回報給臺灣的主管。同仁更自 我解嘲的說:「每天例行性的拜天公後, 才能安穩的休息!除了和天氣、時間賽跑, 沒想還要追逐著手機訊號而生。」。 愛護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是台 電在海域工程施作同時的重點。在選定施 工地點之前,特地選擇避開海底沈船遺跡, 並利用最環保的噴砂工法,將海纜直接放 置海底,用海砂掩埋。如於岩石礁的海底, 就直接投入,讓安裝好保護管的海纜放置 海底,融入海洋環境之中。而漁民們最擔 心海纜是否會產生電磁波影響海底生物, 電纜外有著三層絕緣體的層層保護,以及 24小時監控,這條海纜橫躺在海底,就如 沒入海底的沉船般,靜靜的與環境合而為 一。 陸上工程最後一哩路 長達58.8公里的海纜鋪設終於在民國 108 年登陸臺灣,在預計的4年當中如期 完成。纜線鋪設回到陸地作業,臺灣端陸 纜工程長達8.8公里,原以為回到台電同 仁熟悉的陸上施作,能夠提前並順利完工, 但最後一哩的電纜鋪設( 約1.1公里),因 需穿越口湖市區較為中心的中正路、文明 路路段,該地區因地質軟弱、水位高、道 路狹小、鄰房密集且老舊,又有既成道路 私地未徵收問題,致施工期間屢遭居民抗 爭,連設計規劃階段進行試挖都遭遇民眾 抗爭。 為了讓臺澎海纜能夠順利完工,台電 同仁持續與民眾溝通,拜會鄉長、各村長 及鄉民代表,以尋求支持,亦配合地方要 求陸續召開多次施工說明會,以化解地方 民眾疑慮,並展現陸纜工程推動的決心。 幾經溝通協調,了解民眾對於陸域管路施 工明挖工法的開挖、震動,恐導致施工區 域土質鬆軟等諸多顧慮。尤以管線鋪設沿 途經過的地區,也多有磚造的舊式房屋, 居民擔心明挖工法的開挖容易導致房屋龜 裂等毀損狀況,也擔心管路的鋪設會帶來 更強的電磁波,影響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 布纜船在深海處放置海纜。 13

當第一線同仁與相關意見領袖多次溝 通協調卻無法得到共識,將相關情況回報 後,時任楊偉甫董事長首先協助與地方政 府溝通、取得共識,並多次親自下鄉,直 接面對現場第一線的民眾。無論是聆聽意 見,或是面對抗爭活動,台電公司從首長 到第一線同仁無不上下一心,團隊合作。 最後,考量雙方最大利益之下,終 於取得以難度較高之免開挖推進工法來施 作,雖增加成本與工期,但相對於傳統明 挖工法敲打開挖的區域較少,大幅降低鄰 近居民之疑慮。此外,考量口湖地區因鄰 近海岸,也同時規劃將市區配電線路下地, 除美化市容更有利於後續修復工作,也在 此次工程中一併完成。台電公司展現最大 誠意,終於獲得地方政府、鄰近居民的同 意與理解,成功取得道路挖掘許可證。 免開挖工法 提升居民安全感 口湖市區路段之電纜管路工程除電纜 接續人孔及少部分銜接管路必須採明挖以 外,其餘主要管路( 約900 公尺) 均採更 高規格之免開挖推進工法,即無需於路面 臺澎海纜上岸後的最後一哩陸管鋪設,在歷經多次與民眾的溝通後,採用推管方式施作,降低道路的開挖,避免造成鄰損。 臺澎海纜的連結,完成臺灣邁入低碳島的最後一塊拼圖。 14 MAR 2022 POWER YUAN MAGAZINE 樂幅

進行全線開挖之工法,近年市區汙水幹管 等管線工程已大量廣泛採用,中正路及文 明路依施工需求規劃為三個路段(A、B、C 段),分別採小管推進工法(A、B段) 及水 平導向鑽掘(HDD) 工法(C段),其中文明 路A段曲線推進工法長度達394公尺,亦 是國內電力管線首次採上下雙管曲線推進 案例,除在施工法上採用高難度免開挖技 術外,於推管施工期間亦透過施工範圍沿 線布設大量沉陷釘、傾度盤、推管機頭陀 螺儀等設施,定期進行監測及收集量測數 據,結果均在監測警戒值及設計需求內, 符合施工規範規定,也藉此消除地方民眾 對於施工安全之疑慮。 且為減少地方居民對於施工安全疑 慮,陸域電纜接續人孔、管路及推管工作 井採明挖部分均提高施工等級,除於底部 先進行全面高規格之地盤改良,以強化軟 弱地質,有效避免路面或鄰房沉陷問題, 並於開挖設施亦採用成本極高之低震動靜 壓式擋土鋼板樁,以降低施工噪音振動, 經監測結果,施工期間並無發生嚴重鄰損 或路面下陷問題,也獲得良好施工效果。 另因鄰房密集,為解除民眾對於電磁場疑 慮,也採個案考量,配合地方要求於明挖 管路上方再加鋪鋁板,以降低電磁場。 貼心的調整施工工法,為的就是推動 綠色能源的健全化,以及臺澎電網的串連, 臺澎海纜的最後一哩路,儘管走得艱辛, 卻也在民眾的理解下順利完成。 台電中區施工處在施工的前後16年期 間,歷經千辛萬苦,合作無間的他們,在 最艱辛的時刻,在古璧松處長的帶領之下, 展現最高的團隊士氣、最專業的施工技術、 最有耐心的溝通協調,終於完成台電史無 前例,對臺灣來說也是相當重大的跨海工 程,臺澎海纜更是臺灣電業史上非常重要 的里程碑,能克服相關困難並順利完成它, 應該是到目前參與工程中最有成就感的項 目了。而它的意義不只是當下雙向電力傳 輸,更是新的未來,臺灣邁向低碳島的最 後一塊拼圖。 台電中區施工處在古璧松處長( 中) 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完成臺澎海纜鋪設的艱鉅任務。 15

台電尖山發電廠座落於臺灣西部離島的澎湖縣,四面環海且有頗負盛名的玄武岩特殊地質 景觀,澎湖一直是台灣旅客偽出國搭機旅遊的首選,而澎湖尖山發電廠因有口味眾多又美 味的尖電冰棒,而成為各地來訪遊客的熱門打卡景點。尖山發電廠除了背負著穩定供電的 首要任務外,更致力於特有種動植物復育及復育空間的改善。 調整廠區內的天人菊復育空間 天人菊(Gaillardia pulchella) 原生長 於美國南部,是一種生長在海岸山丘的菊 科類植物,在臺灣的主要生長分布為澎湖 及臺灣北海岸。花的顏色為橘黃色,花朵 直徑約5公分,小巧可愛,主要的花期在 5月到9月,花凋謝後並會結成一朵朵嬌 豔的花球,鮮豔的色彩也象徵著澎湖夏日 的熱情奔放,放眼望去一大片天人菊花海 令人心曠神怡。 天人菊因生長的環境多位處海邊,雖 長年承受冷冽的海風侵襲,但不受惡劣環 境影響,亦不需特別灌溉照料,給人一種 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印象,故天人菊被 選為澎湖縣花,亦象徵著澎湖民眾在嚴苛 惡劣的環境下堅忍刻苦與生生不息的生活 態度。 尖山發電廠歐致誠廠長常思考著如何 讓電廠更具有特色,能讓無論是同仁、洽 公或是參訪的民眾一進入電廠就有生態電 廠的視角。集思廣益討論後決定廣植最具 有澎湖代表性的天人菊。天人菊最大的特 性就是抗風、抗鹼、耐旱,最能夠代表電 廠員工「刻苦耐勞」的精神;天人菊花期 相當長,也代表電廠能「持續穩定供電」 的指標。從此由電廠同仁細心灌溉的天人 菊開始四處綻放蔚為花海,成千上萬朵天 位於尖山發電廠的電力展示館,有趣的展場設計讓民眾親近電力系統。 16 MAR 2022 POWER YUAN MAGAZINE 天人菊澎湖荸薺與大烏龜的相遇 台電尖山發電廠 文、圖/台電公司尖山發電廠 樂幅

提供種苗給予周邊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復育 栽種,其中包含湖東社區。湖東社區舊時 有「荸薺窟」的地名俗稱,是澎湖荸薺早 期種植最重要的區域,該社區與電廠的合 作更具有特殊的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之意 義。 電廠裡的大烏龜-電力展示館 從空中俯瞰尖山發電廠,在行政大樓 東側有一藍色似烏龜造型的建築物,是尖 山發電廠的電力展示館,平時作為接待參 訪民眾的教育展示。內容從電力發展史、 發電的各種方式、風力發電機的簡介、尖 山發電廠產電與供電方式到節能用電宣 導,透過經理、課長們鉅細靡遺的導覽解 說,使來訪的民眾能夠揭開電廠神秘的面 紗,更了解電廠的運作過程。 藉由電力展示館裡的硬體設施介紹電 廠,能夠更貼近民眾的生活日常,以往外 界認為電廠裡只有冰冷的發電機組讓人難 以接近,透過展示館及人員的解說互動, 讓電廠不只是「校外教學」的一個行程, 而是能讓民眾及學生們更認識台電公司在 供電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菊盛開畫面相當壯觀及賞心悅目。花期 期間電廠歡迎民眾至電廠賞花 ,也進一步 的拉進民眾與電廠之間的距離。 澎湖荸薺的保護與復育 澎湖縣湖西鄉在民國70 年左右隨處 可見野生荸薺,起因是湖西鄉湖東社區水 源豐沛,而荸薺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澎湖遂成為最適合荸薺生長的地方。在當 時,澎湖的小販會踩著腳踏車穿梭在村落 的巷弄,販售荸薺,洗淨蒸熟後即可食用, 荸薺是湖西鄉「爺」字輩隨處可見的零嘴。 澎湖荸薺和臺灣本島品種略有不同,本島 的球莖較大,澎湖的比較迷你,只有珍珠 般大小,口感也不同。到了民國80年前後, 澎湖引進福壽螺,危及荸薺的生存,野生 荸薺在湖西一帶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尖山發電廠歐致誠廠長鑑於鄉土物 種的消失對地方環境與文化傳承恐產生衝 擊,自民國104年起與鄰近的龍門國小合 作進行荸薺復育活動,並於民國106年於 廠區內開闢復育區,並栽植花費多時尋找 到的少量原生種澎湖荸薺種苗。電廠內的 荸薺復育生長穩定,民國108年起更陸續 在尖山電廠同仁的介紹下,來訪民眾能進 一步了解發電原理。 尖山發電廠廠區中,復育著澎湖荸薺( 左) 及天人菊。 17

沒完沒了的Covid-19疫情蔓延了兩年多,迫使國人的行 動自由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在防疫許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 始走去戶外,其中最令人心嚮往之的,就是親近花草樹木、 擁抱蒼翠。 全球民眾在疫情撲朔之下,也吹起一股「植感生活」的 風氣,適合不同人群的「綠生活提案」有如錦上添花,鼓勵 人們在都市的水泥叢林中,把日子過得「綠」一點。在尋找 一片屬於自己的「綠洲」時,活出生命的「植」感,隨時隨 地的與植物共處共生,透過親近植物,獲得身心靈的療癒和 能量。 嘉義樹木園是隸屬於農委會林業實驗所轄下的保種復育基地,設立於西元1907 年。 18 MAR 2022 YUAN MAGAZINE 臺灣 島遊 交個樹木朋友,以樹為「嘉」 來嘉義樹木園找尋「綠親戚」 文、圖/容容

嘉義樹木園,便是一方城市裡的「綠 洲」,對生活在桃城(因嘉義建城之初, 諸羅古城的樣子形如一顆桃子而有「桃城」 的別稱)的人們來說,賞花入林不必看天 候,更不必人擠人,只要願意走出家門, 安步當車,咫尺之遙便可以與自然「同居」 了。 嘉義樹木園,與農委會的農業實驗所 嘉義分所隔街為鄰,不過嘉義樹木園和臺 北植物園一樣,都是隸屬於農委會的林業 實驗所轄下。林業實驗所很像是一個「藏 在深閨」的科研機構,對外界來說,總覺 得這是個很冷門且有距離感的單位。大多 數的時候,林實所的研究人員們只是默默 地做著植物蒐集記錄、科學研究和保種復 育瀕危原生植物的幕後工作。一般民眾對 他們最粗淺的認知,大概就是到植物園走 馬看花一圈,有興趣的可能會發現又有瀕 臨絕種的植物在植物園裡復育成功,於是 在這些植物的解說牌上,就會出現林實所 在臺灣,最吸引大眾眼球的大概就是 隨著春櫻綻放,從平地到高山的花季漸次 展開。古人吟誦的「詩家清景在新春,綠 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 是看花人。」的盛況空前場景,便於這初 春時節在島嶼上真實上演。臺灣人喜愛拈 花惹草,不惜為了享受那視覺上稍縱即逝 的芳蹤而舟車勞頓;其實賞花的雅興,未 必就要捨近求遠,有時在離家不遠的地方, 或許就藏著上林花似錦的美景。 嘉義樹木園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國道1號- 嘉義交流道下- 縣道159線- 縣 道159甲線- 啟明路- 民權路。 國道3號- 竹崎交流道下- 林森東路- 圓福 街- 民權路。 大眾運輸: 搭臺鐵至嘉義站下- 轉搭台灣好行0715光 林我嘉線至嘉義高商(嘉義公園)站下。 19

的大名,可是賞賞花拍拍照離開後,就沒 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了。 民國108年1月,我國政府為響應全 球因氣候危機而發起的「植物保衛戰」, 開始啟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目的 就是為臺灣瀕臨滅絕的植物,向未來爭取 時間,並喚起民間的參與,使「保育」不 再只是政府和研究單位的事,而是與全民 息息相關。道理很簡單,植物是人類賴以 生存的資源,它們不但為我們提供食物, 我們更要仰賴它們才能呼吸,還必須依靠 它們來維持生存環境的安全與氣候的穩 定。 這個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以林業實 驗所為首,其下轄的臺北植物園和嘉義植 物園就成了重要的保種復育基地。研究人 員以一張記錄了臺灣原生植物百年史的地 圖,進行植物的野外調查與盤點,當發現 過去在人為聚落常見的里山植物,已經從 「普遍」變為「稀有」,研究人員就會想 方設法的「介入」,將記錄和收集到的特 稀有植物帶回植物園內進行保種復育,靠 著植物園復育成功的植株,甚至再重新種 回野外原本的生育地。 嘉義植物園,也在這個方舟計畫中被 賦予全新的使命,未來將成為日治時期植 物栽培歷史記憶及島嶼原生植物的共生場 域。 這種連結源自嘉義樹木園的創生,其 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橡膠樹與熱帶經濟樹種 的殖育實驗地,在當時不僅是日本在海外 發展熱帶林業的重要基地,也是以資源經 營為目標的日本南進戰略的重要一環。我 在嘉義樹木園的入口處,看到巨大的鐵製 名牌上鐫刻著1907字樣,這是嘉義樹木園 誕生的年代,雖晚於西元1896年設立的臺 北植物園,但卻是島嶼中部以南最早創立 的植物園。 如今,嘉義樹木園最重要的功能就是 作為學術研究、保育及教育展示的場域, ❶ 20 MAR 2022 YUAN MAGAZINE 臺灣 島遊

並讓市民親近樹木和認識樹木。循著國家植物 園方舟計畫「保種」的核心理念,嘉義樹木 園將成為稀有瀕危的紅皮書植物遷地保育的 場域,摒棄過去以經濟價值作為樹種的選擇 標準,改以中部低海拔地區具有產業發展性 和綠化價值的臺灣原生植物為主要蒐集目標。 舉例來說,就是要讓穗花棋盤腳、青脆枝、 瓊崖海棠、阿里山十大功勞、土樟、鐵東青 等這些臺灣原生植物為山林綠化建功立業, 並建立本土植物的基因庫,逐步推廣為都市 綠化林的應用植物。 嘉義樹木園,嵌在嘉義市區的一隅,占 地8.6公頃,比臺北植物園的8.2公頃略大。 在當地人的口中,「山仔頂植物園」叫得更 慣習些,這是因為樹木園內有一座隆起的小山 丘,樹木向著小山丘靠攏,潺潺野溪順流而 下,成為當地民眾晨起健身的好所在。嘉義 樹木園與歷史同樣悠久的嘉義公園毗鄰,連 同周邊的多處古蹟、孔廟和嘉義市立棒球場 串連起來,是深受市民喜愛的城市綠地空間。 與臺北植物園內的林相迥異的是,嘉義 樹木園更像是一座散發著南洋風的熱帶雨林 世界,園區內遍植外來的熱帶樹種,這些樹種 與臺灣低海拔地區的本土原生林相大不相同。 從側門進入嘉義樹木園,可看到由兩排 筆直參天的大王椰子樹護衛起的園區大道,這 與臺北植物園的椰林大道有幾分相似。不過, 接下來沿著迎賓大道分出的曲折林徑就像是 進入了一個充滿南洋情調綠意繁盛的熱帶雨 ❶ 在當地人的口中,嘉義樹木園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山仔頂 植物園」。 ❷ 嘉義樹木園是一座散發著南洋風的熱帶雨林世界,眼前這 棵肯氏南洋杉是臺灣第一代引進的南洋杉母株之一。 ❸ 嘉義樹木園內也有一條椰林迎賓大道,與臺北植物園有幾 分相似。 ❷ ❸ 21

林。探索各植物分區,一路可見氣勢十足 的巴西橡膠、肯氏南洋杉、槭葉翅子木、 大葉桃花心木、黑板樹、印度紫檀及鐵刀 木等熱帶林木,皆生就了典型的熱帶樹種 特徵,那就是樹形拔地高挺,筆直的主幹 頂著一蓬蓬堆聚於半空的鬱密樹冠,形如 夏日午後的積雨雲,遮擋住炎夏酷熱;而 其他較低矮的植物則高高低低地填滿了深 闊的林下空間,地表上多見板狀根系錯綜 緊附,同時漫生著蕨類、巴西鳶尾與姑婆 芋等耐陰植物。 一定有人好奇,為什麼這樣一座熱帶 森林會出現在臺灣? 這跟臺灣同時擁有溫帶、副熱帶及 熱帶氣候有關。在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 研議自東南亞、南亞及南美引進高經濟價 值和高利用性的熱帶樹種,進行殖育試驗 以備經濟造林之需。先是擇定臺北南門町 設立實驗苗圃(即臺北植物園的前身)及 恆春設立熱帶植物殖育場,後來在做臺灣 有用植物調查時發現臺灣本土野生橡膠樹 「乳藤」,是有用植物調查的一大進展, 那時正值國際橡膠產業需求高漲之際,便 促成了「嘉義護謨苗園」(日文「護謨」 為橡膠之意)的設立。 揭開了嘉義樹木園這段鮮為人知的身 世,自然也就解開了嘉義植物園擁有這一 片熱帶森林的奧秘,也足以證明嘉義是臺 灣發展熱帶林業的歷史基地。 臺灣以地形氣候獨特稱得上是一座 植物王國,除了本土植物洋洋大觀,很多 外國引進的植物也頻頻的出現我們的視線 中。當這些外來植物選擇在臺灣落地生根, 也就意味著它們適應了臺灣的氣候和環 境,如此一來,在我們的周遭就會有來自 世界各地的「綠鄰居」出現。 然而我們對這些「綠鄰居」了解多少 呢?還記得有一位植物園的導覽志工說過 的話:可以先從你熟悉、喜愛和有種植過 的植物著手,去認識更多與它相關的、相 近的植物。這樣有了連結點,你再走進植 物園就不會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你會發 現植物園裡樣樣都是驚奇,很快你就會認 到「綠親戚」了。 認個「綠親戚」,我便抱持著這樣的 心態,走進嘉義樹木園,很快就有了驚喜 林間出現很多像黃椰子的落果,它有個很奇特的名字, 叫做第倫桃。 22 MAR 2022 YUAN MAGAZINE 臺灣 島遊

的發現。有著寬大葉片的欖仁樹,非常好 辨認,但樹下竟有一顆顆像黃椰子般的硬 果鋪滿了落葉堆,這當然不是欖仁樹的果 實。我的腦海中閃過幾個畫面,不久前在 臺大校園的植物園也看過這樣的果實,當 時還特別留意植物旁的解說牌,說是一種 原產於印度、馬來半島、夏威夷等地的「第 倫桃」,這種果實可食用。解說中還記載 臺灣最早是在西元1901年由夏威夷引進, 當時應該是當作果樹栽種,可是果實太酸 並不受臺灣人的喜歡,又碩大果實落地會 傷人,果實裂開後的黏液易讓人車滑倒, 所以後來也沒有作為行道樹。如此說來, 這種形如桃子的第倫桃正是在日治時期引 入臺灣的,可惜並不討喜,才落到被「打 入冷宮」的地步。 說到名字很奇特的第倫桃,就不能不 提板根植物。在嘉義樹木園內,有很大一 區是板根植物區。面對參天的大樹,我們 總是習慣仰望,抬頭看被綠蔭遮蔽的天空; 但來到這個植物區,卻是要低頭向下看, 因為板根類植物最特別的部分就是其裸露 在表土以外的根部。對「板根」一詞,可 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但細數板根植物家 族種類,知道的人就很多了。園區內常見 的板根植物有銀葉樹、大葉桃花心木、鳳 凰木、麵包樹、蒂倫桃、馬尼拉欖仁、印 度紫檀、大葉山欖、黑板樹、鐵刀木、火 碩大的板狀根突出地表是板根植物的重要特徵,以擴展抓地的面積來增加樹木的支撐力,讓樹木能越長越高。 23

焰木、錫蘭橄欖等。「板根」是上述樹木 為了適應熱帶雨林環境所形成的特徵,為 了讓樹梢可吸收到充足的陽光,必須長得 比別人高大且直立,但因雨林區的降雨量 多,雨水經常沖蝕地表,導致地表的土壤 層淺薄,高大的樹木為了免於傾倒,靠近 地面的根部便演化成板狀,以擴展抓地的 面積來增加樹木的支撐力,讓樹木能越長 越高。其中最驚人的就是銀葉樹的板根, 如岩石長出地表,碩大堅實。 這時,小徑旁出現一棵高大無比的樹 木,在板根植物區特別醒目,銀杏葉形狀 的解說牌告訴我,這棵名為洪都拉斯桃花 心木的大樹是在西元1901年引進臺灣的, 最初種植在恆春,因木材呈桃花色澤而得 名,翅狀的種子落下時如螺旋槳一般甚為 有趣,因其年歲破百被列管為樹木園的珍 貴老樹。 在這棵大葉桃花心木的不遠處,有一 棵被刻意圈起的樹木,樹形雖稱不上高大, 但枝葉翠綠,尤其底部根系盤根錯節,有 如榕樹。看其說明,是一棵約在西元1923 年自西印度群島引進臺灣的單子紅豆樹, 因其豆莢中只有一粒種子,因此稱為「單 ❶ ❷ 24 MAR 2022 YUAN MAGAZINE 臺灣 島遊

子」。當初共引進3棵,分別植於臺北植物園、 林業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扇平工作站和嘉義樹 木園。但目前僅存眼前這棵,且仍舊會開花結 果,其餘兩棵已不復存。因此,嘉義樹木園這 棵單子紅豆堪稱「國寶級」,難怪要特殊對待, 這棵單子紅豆每隔幾年即會大量結果,研究人 員便利用其種子進行繁殖復育,我看見母株的 旁邊有長出幾棵單子紅豆的小株,想必就是它 的後代。 細數嘉義樹木園的植物資源,有幾個數字 耐人尋味,園區有紀錄的植物為81科355種: 園內樹木胸高直徑(離地1.3公尺樹木的直徑) 10 公分以上者,計有121 種5,202 棵,其中 數量在1,000棵以上者,有黑板樹、槭葉翅子 木、肯氏南洋杉、大葉桃花心木、巴西橡膠樹 等,這些都是生長快速的熱帶樹種。而園內樹 木胸高直徑超過100公分者,總計有30棵, 包含柯柏膠、黑板樹、樟樹、大葉桃花心木、 小葉桃花心木、火焰木、雨豆樹、巴西橡膠樹、 榕樹與楓香,其中以柯柏膠(146公分)最大。 另園區內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樹有4 棵, 分別是單子紅豆樹為全臺灣唯一列管之老樹、 肯氏南洋杉(為全臺引進之第一代南洋杉母 株)、大葉桃花心木和巴西橡膠樹。 嘉義樹木園為所有的樹木都配戴著鐵製的 編號名牌,以利身分查核,這可是個大工程, 雖然這些樹木一生都待在原地,不會像動物 跑來跑去,但它們會長高長大,而且也會有後 代,每年新生的樹木也要再登記造冊。 ❶ 眼前這棵約在西元1901年引進臺灣的大葉桃花心木,因 年歲破百而被列管為珍貴老樹。 ❷ 嘉義樹木園這棵堪稱「國寶級」的單子紅豆,是西元1923 年自西印度群島引進,唯目前僅此株倖存。 ❸ 以母株的種子復育成功的單子紅豆。 ❹ 園內胸高直徑最大的這棵柯柏膠樹,達146公分。 ❸ ❹ 25

除了樹木,園內的花草也很有看頭, 緋紅花,成點成片,相映灼灼。一束束橘 色鱗狀苞片伸出粉色唇形的花,那是產自 中美洲的珊瑚塔,真的美如紅珊瑚。另一 種馬鞭草科的龍船花則來自中國大陸福建 及浙江,因在端午時節盛開得名,但引種 進臺灣後卻是四季常開,且花色鮮豔如狀 元紅,是十分討喜的觀賞花卉。這兩種花 的特點都是沒有芳香氣味,所以要靠火紅 色的花朵來吸引蜂蝶的光顧,與蜂蝶的相 遇就像青少年談戀愛般熱烈。 既然是樹木的展示教育場域,園區內 的木質棧道、解說牌、圍籬這些人為設施 也都清楚的標示木材名稱。像是有一塊解 說牌就用了美西側柏、花旗杉、南洋櫸木 和南美櫻桃4種樹木材質,這樣做的目的 其實也是告訴民眾,哪些木材是可以作為 建築材料被普遍使用的。 徜徉在嘉義樹木園內,沿途鳥音不絕, 涼風拂動自樹梢灑落一地的光影,生機沛 然。 由嘉義樹木園轉入毗鄰的嘉義公園, 公園內的兩株金龜樹頗引人側目,一株直 立,一株卻呈倒伏,皆有80餘年樹齡。最 奇特的是那棵匍匐地面的老幹上,已並排 生出五棵子株且茂盛如林,此等生生不息 的生命力令人嘖嘖稱奇。 穿過嘉義公園,一座宏大的嘉義市立 棒球場現身眼前,嘉義有「臺灣棒球搖籃」 的美譽,這段輝煌的歷史源自西元1931 年,不分族群代表臺灣的嘉農(嘉義農林 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前身)棒球隊打進 日本甲子園(こうしえん),並在臺灣大 街小巷守在電視機前看轉播的國人加油吶 喊聲中,奮勇奪得亞軍,從此掀開臺灣棒 球走向世界的扉頁。為紀念這段輝煌的過 ❶ 26 MAR 2022 YUAN MAGAZINE 臺灣 島遊

❶ 緊鄰嘉義樹木園的嘉義公園,一株倒伏的金龜樹引人側目,老幹上已並排生出五棵子株且茂盛如林,令人嘖嘖稱奇。 ❷ 嘉義市立棒球場外的 KANO 紀念園區,記錄嘉義農林棒球隊威震日本甲子園的輝煌歷史。 ❸ 不分族群的KANO名人牆。 ❸ ❷ 往,在棒球場一側特別規劃了KANO紀念園區, 「KANO」取自嘉義農林棒球隊之簡稱「嘉農」的 日文讀音。園區內豎立著一支5.5米高的青銅球棒 雕塑,象徵一柱擎天,一個有「KANO」字樣的巨 大棒球雕塑,還有威震甲子園的KANO名人牆,以 及五度闖入甲子園的歷史影像,以此彰顯臺灣這個 棒球國度始終延續著KANO那股永不放棄的精神力 量和昂首有尊嚴的球魂。 樹木是活的生命體,不斷的演進重生更迭,如 同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不妨多來嘉 義樹木園這片青綠森林走走,認個「綠親戚」,人 本來就是屬於大自然,在植物之間,找到生命共同 體的感應,建立彼此美好的親近關係。 27

28 MAR 2022 YUAN MAGAZINE 阿里山林鐵是臺灣碩果僅存還在運行的高山林業鐵道。 從阿里山林鐵到 特富野古道 無盡神山,漫步在雲端 文、圖/王新偉 臺灣 島遊

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車站,前進到海拔 2,451公尺的祝山車站,這是一段從平原通往 高山雲霧繚繞的旅程。阿里山的日出朝曦、雲 海翻騰,帶來了一波波如潮的旅人們,擾動了 臺灣近代史上人與自然的界線。今人的旅程 可能僅僅只是搭乘一趟小火車去祝山看日出, 但在半個多世紀前,這趟旅程卻記載下臺灣有 史以來最大的經濟活動,那就是島上的住民對 阿里山林業的開發。這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 旅程為當代臺灣的經濟發展奠定下重要的基 礎,同時也在島嶼的脊梁上,留下了深深的刻 痕。一列列火車彷彿是開啟了一盞盞探照燈, 照亮了雲霧深處森林與人的美麗故事。 「我家住雲頂」,阿里山鄒族的獵人如 是說。 阿里山擁有臺灣這座島嶼上最古老的一 片森林,說這裡是森林的天堂也不為過,不 可計數的神木曾是這片山林的主宰者。林務局 在上個世紀末著手整理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 區內的巨木,將樹齡超過600 年的巨木一一 編號做身分造冊,當時即有38株巨木入列, 它們的樹齡介於約600年到約2,000年不等,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些巨木的樹種皆為紅 檜。自此之後,隨著這些巨木的身世被一一揭 露,阿里山林業觀光的價值也就此拉開帷幕, 穿透雲霧的眸光不但擦亮了阿里山的山林視 野,更讓世人認識到這些珍稀的森林資源是臺 灣的寶藏。而林務局也會同阿里山國家森林 遊樂區在這些巨木群叢之下,闢建了阿里山 巨木群棧道,為登山造訪的遊客們能近距離 29

親炙這些巨木的風采打造了安全的通道, 這便是聞名海內外有「臺灣地景」美譽的 阿里山神木群。 在嘉義火車站的第一月台北側,有 幾個不太顯眼的指標,如果不是阿里山林 鐵的檜木列車就停靠在月台邊十分的吸 睛,進出月台的旅客很容易就錯過了這些 獨特的風景。其中,最難得一見的是臺鐵 1,067mm的寬軌與阿里山林鐵762mm的 窄軌,兩種軌距截然不同的軌道並陳在第 一月台的兩側;若將鏡頭拉遠一點,只見 一塊寫著「林業鐵路起點」的白色方基石 豎立在窄軌的盡頭,告訴旅客這裡便是前 往阿里山山頂各站的搭乘起點;目光上移, 過去蒸汽火車年代為會噴煙的機車頭加水 的高塔依然原封不動,水塔上「嘉義站」 的泥塑字樣完好如新;鐵軌旁還立有一塊 鮮紅的站牌,上面清晰地標示著「嘉義」 站名,不同於臺鐵的月台站牌,這是被鐵 道迷親暱地稱之為「微笑臉譜」的阿里山 林鐵特有的站牌。單憑這幾樣帶有「古意」 的標誌物,就足以讓這方小小的月台成為 鐵道迷趨之若鶩的朝聖之地,細數全臺大 大小小上百個車站,只有在這裡才看得到 臺灣唯一的林業鐵道。除此之外,讓許多 初來乍到的旅客更欣喜若狂的,是每天行 駛的阿里山林鐵小火車正穿著檜木的外 衣,靜靜地停靠在第一月台邊。大家都喜 歡木頭的質感,阿里山林鐵小火車的車廂 以珍稀的檜木打造,這樣的小火車之旅無 疑是世界級的,更串起人與森林的良善循 環。 嘉義站的海拔僅僅30公尺,卻曾經是 臺灣唯一集臺鐵、林鐵和糖鐵「三鐵共構」 的車站。時至今日,阿里山林鐵仍是臺灣 唯一還在運行的林業鐵道,不過木材輸出 的歷史早已劃下句點,阿里山林鐵華麗轉 身之後已形塑為觀光載客的林業設施,更 ❶ 停靠在月台邊的阿里山林鐵的檜木車廂十分吸睛,旅 客爭相拍照。 ❷ 「微笑臉譜」的站牌、蒸汽火車年代為機車頭加水的 高塔、「林業鐵路起點」的白色方基石,這些都是代 表阿里山林鐵的重要元素。 ❸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入口標示以皚白雪的連綿群山作 為意象,描繪出阿里山的冬季會被白雪覆蓋。 30 MAR 2022 YUAN MAGAZINE ❶ 臺灣 島遊

RkJQdWJsaXNoZXIy OTUxMzM5